9月22日,27歲的劉禎身穿一襲改良漢服走在常德河街青石板巷道上,相機鏡頭越過她的肩膀,隨著她的目光往前延展,“飛檐翹角,高墻環繞,河街的每一座窨子屋都有自己的故事……”這是《巷見常德》系列短視頻的拍攝現場。
劉禎是常德市規劃展示館講解部的一名講解員。用她自己的話說:“《巷見常德》是我們館內這群青年人新的嘗試,我們希望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,讓世界相對常德變‘小’一點,讓常德相對世界變‘大’一點。”
《巷見常德》目前已更新至第29集,借助抖音、騰訊、嗶哩嗶哩、搜狐等多個頭部網站和互聯網社交平臺的轉載,這部系列短視頻在全網的播放量突破了500萬人次。
正當常德以這樣的方式被更多人關注到時,這群青年人自己也“出圈”了。近日,第21屆“全國青年文明號”評選結果完成公示,常德市規劃展示館正式被共青團中央授予“全國青年文明號”光榮稱號,成為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首個獲得這項殊榮的工作集體。
市規劃展示館以善德文化為主旨,以常德的山水風貌、地標建筑為描繪對象,推出了“常懷善德”文創系列產品。圖為其中的鼠標墊
“別人講錯可以,但對我們來說就是‘事故’”
常德市規劃展示館是一個集規劃展示、城市推廣、招商引資、市情教育、旅游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展館。
伊拉克伊斯蘭達瓦黨干部代表團參觀常德市規劃展示館
自2013年建館以來,這個“城市會客廳”先后接待了國內外團隊5600多個,游客近150多萬人次,提供會務服務800多場次,為省、市各項大型活動提供現場講解、跟車講解、禮儀服務50多次。其中,接待德國、日本、朝鮮、伊拉克等國外交流團隊近30個,接待國家領導人、部省級領導、各國駐華總領事等重要來賓30余次。
在劉禎眼里,相對于外景地的出鏡,館內的講解工作要系統、全面、深入得多,“城市建設中的一些新變化,別人講錯可以,但對我們來說就是‘事故’。”
市規劃展示館有條不成文的規定:講解詞不能固定,要根據不同對象、目的、背景和場合適時進行梳理和調整。每周,講解部都會開一次講評會,會上大家拿出剪報或梳理出的新文檔,分享常德城市建設管理的新動態。新上崗的講解員龍芊霏告訴記者:“我們是《常德日報》的忠實讀者,每天都會認真看報。”
不光是講解,展陳的工作壓力也不小。
白馬湖畔這棟造型雄渾俊朗的建筑里,聚集著139塊寫真畫面、20個觸摸查詢屏、16個互動項目、82個小影片、12套精美模型、3個版本共計14分鐘的總規模型解說片、2000余幅照片。
7600平方米的展示區,全部文字加起來只有不到3000字,但他們為此收集的文字資料卻有上百萬字。最新一次改版,工作團隊前后召開調度討論會30多次,修改了數十個版本才形成最終的定稿。
市規劃展示館連續9年舉辦“小小講解員”活動,累計培育了200余名具備優秀講解能力的“小小講解員”。圖為“小小講解員”在展區前練習講解
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城市的過去、現在和未來,他們連續9年利用暑期面向中小學招募、培訓“小小講解員”。每逢節假日,這些“新生力量”就會返回場館為游客帶來趣味橫生的“童言講規劃”。
建館10年來,通過不斷拓展規劃展示的內涵和外延,不斷刷新了游客們的認知和體驗,該館先后獲評“國家4A級旅游景區”“省級文明單位”“湖南省四星級優秀青少年校外活動基地”“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”等35項榮譽。
“要想給游客一碗水,自己要有一桶水”
9月21日傍晚,照例是該館每周一次的“青年夜校”開課時間。與窗外白馬湖廣場熱鬧的健身場景不同,會議室里靜得只有副館長黃書冶解讀文件的聲音。
這晚,大家學習的是中共常德市委八屆七次全會會議精神。展陳部部長毛葉春一邊向記者展示她的筆記,一邊說:“網上絕大多數信息碎片化、不系統。這90分鐘內我們學的東西很有針對性,如果把全會精神跟城建、自然資源規劃工作重點疊合,就能找到我們工作的‘綱’。”
市規劃展示館共有干部職工15名,像毛葉春這樣的“90后”有8名,加上45歲的館長劉穎在內,全館員工的平均年齡只有34.5歲。
市規劃展示館制作了“城市規劃建設”等多堂精品校外課程,先后30余次送課進校園、進社區。圖為市規劃展示館在武陵區東升小學開展“流動規劃館”活動
市規劃展示館積極組織員工赴各類優秀展館學習交流,開展專業考級等。圖為市規劃展示館講解員龍芊霏(中)獲得2023年湖南省自然資源科普講解大賽二等獎
劉穎有句口頭禪:“要想給游客一碗水,自己要有一桶水。”為了“裝滿這桶水”,市規劃展示館從2021年起,在“青年夜校”基礎上創新推出“三色課堂”,提出要用“綠色課堂”提能力、用“橙色課堂”鳴警鐘、用“紅色課堂”強信念。大家每周圍繞不同的主題,經常會在交流中碰撞出各種“金點子”。
市規劃展示館“青年夜校”課堂現場
去年3月,工程部部長丁毅在“橙色課堂”上分享了一個供應商想讓他多報點賬得回扣的故事。大家隨即決定以這個故事為原型拍攝警示教育片。不久,由市規劃展示館年輕人自編自導自演的《守光者——廉潔篇》,就出現在了他們的官方抖音號上。這部時長4分鐘的警示教育片,后來還在省紀委、省文化和旅游廳舉辦的“廉潔文化進景區”活動中被當作案例推廣。
“展紅色電影 憶百年黨史 辦民生實事”紅色主題電影展播活動現場
從“三色課堂”走出來的案例還有很多:2021年4月,他們以“展紅色電影 憶百年黨史 辦民生實事”為主題,面向全體市民策劃推出紅色主題電影展播活動,觀影點先后成為全市50多個黨支部主題黨日活動現場;2022年5月,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,他們結合各招商部門機構的需求,重新改造接待流程,把“城市會客廳”升級成了“考察—洽談—簽約”一站式招商服務平臺;2022年,市規劃展示館探索形成的“用好‘三個三’載體 激發創優動能”工作經驗,被市直機關工委評為“全市十佳優秀黨建業務融合案例”……
“摸準年輕人的‘脈’,就能找到流量入口”
移動互聯網時代,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。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分支,市規劃展示館也在面臨深刻的調整和轉型。
為提升場館人氣,習慣于對規劃展示精益求精的員工們,把討論的話題拓展到了“互聯網時代的傳統文化傳播”。他們發現:以手機閱讀為側重點的新媒體產品,表面上看起來紛繁復雜、千變萬化,但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好內容,并且“摸準年輕人的‘脈’,就能找到流量入口”。
“誰是常德通”答題挑戰賽通過線上、線下的答題形式,帶領市民朋友更好地了解家鄉。圖為湖南文理學院學生正在答題
2022年5月4日,以青年市民為主要目標群體的“誰是常德通”知識挑戰賽,借助網絡直播讓市規劃展示館再次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。
“靈醒”是什么意思?常德絲弦主要伴奏樂器是什么?陶淵明是哪個朝代的?常德第一高峰是哪座山?……一批常德歷史文化、名俗風情、規劃建設領域的小常識,開始成為市民茶余飯后熱議的話題。湖南文理學院大三學生張科華感慨:“最難的題目就是關于常德方言的,但最容易記住的也是常德方言。”
“常懷善德”系列文創產品,是市規劃展示館在城市宣傳推介上開辟的又一個新陣地。它以善德文化為主旨,以常德的山水風貌、地標建筑為描繪對象,以日常文具用品為載體,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生活美學的巧妙結合。這套以國潮重彩年畫風格為核心畫面的文創產品,輕松有趣地解讀了常德傳統文化內涵,蘊含的意象細膩具體,讓人即便離開了常德,也能回憶起在這座城市的點點滴滴。
有了良好的開端,市規劃展示館隨后的探索更加專注。他們利用當下處于流量風口的微信公眾號、視頻號、抖音號等新興媒體平臺,陸續推出了《文明禮儀》《巷見常德》等系列自制欄目;聯合湖南文理學院、常德日報社開展“館標Logo征集賽”“村莊規劃手繪比賽”作品征集活動,幾乎每一次“出手”都能獲得外界熱情積極的反饋。
持續有效的網絡互動,幫助場館實現了由單向靜態展示向動態互動展示的轉變。采訪中,市規劃展示館館長劉穎對記者說:“市規劃展示館團隊是年輕的團隊,年輕人更懂年輕人,也敢于創新。今后我們還會依靠互聯網平臺、運用互聯網思維嘗試各種創新,在服務社會、服務民眾的同時,讓常德的形象更鮮明、更生動、更有細節。”
分享到: